《姜子牙》作为今年观众期待最高的电影之一,收获了不少票房。然而从口碑上来说,已经观影的观众对于《姜子牙》的评价远远不及一年前《哪吒》上映时得到的反馈,观众集中表达了在剧情、人物塑造上的不满意。相比于它的制作和投入而言,这样的结果应该是很难令人满意的。那么《姜子牙》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为什么没有获得与期望相匹配的评价?它到底算不算得上一部烂片?
《姜子牙》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商周大战之后,讲述的是姜子牙在狐妖幻象中得知了小九的存在,在修身思过期间与小九相识,并在帮小九寻家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商周大战真相的故事。
既然观众的反馈主要集中在电影的不足上,我们也先来说说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姜子牙》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表达上。毫无疑问,“表达”是一部电影能不能成为佳作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制作团队的设想必须要通过表达才能变成观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和观念,所以“表达什么”固然重要,但更基础且直观的是“怎么表达”。
不幸的是,《姜子牙》在这里做的并不好。它的剧情到后期逻辑跳脱,给人一种故事靠巧合推进的感觉,缺乏自然的契机会导致观众难以跟进剧情发展,自然也会大大影响观感。与此同时,在人物塑造上,《姜子牙》也有很大的欠缺,观众看不到主角的成长,配角的设定也完全是为主角主线服务,缺乏更加合理的存在意义。一个过于高尚且坚定的主角,几个众星捧月般围绕主角的配角,这样的人物所具有的“人性”本就很少,更何谈引导观众共情呢?观众被推的离人物和故事太远了,也就缺乏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但是我们在这里想要做的不仅仅是评价电影,我们更想要讨论在“这个故事”背后的东西。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的就是,《姜子牙》的制作精良,仅凭这点,我想我们就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被认真对待了的。另外,当我们着眼于剧情背景时,我们就会发现,与原版封神演义不同的是,电影中,所谓的“神仙”被看成一种势力,而并非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绝对善者和权威,而所谓的“妖怪”也并非自甘堕落,而是向往通过封神登天获得认可,商周之间的战争不再是正义对邪恶的单向讨伐,而是各方势力对发展空间的争夺。
在此基础上,《姜子牙》也发展出了一个哲学意味很强的主题,它把正统和反叛、个人和集体放在一个台面上,让观众去对比,去站在自己价值判断的角度上审视,而《姜子牙》期待的,也是这种与观众在深层思想上的互动和互相成全。
同时,我们也对电影中的一些主题产生了探讨。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one man and the whole human beings.)
关于能不能牺牲一人救天下苍生:
Yihan:牺牲一个人很具体,天下苍生很抽象,我们很少遇到这样的抉择。电影给出的答案似乎是众生平等,一个人的生命都不救如何救苍生。但其实很多时候天下苍生只是一个借口,例如电影中,师尊希望姜子牙能够为了苍生的利益斩杀狐妖,即使是牺牲一个无辜的小九也在所不惜,但这是为了他自己的权欲。我们需要警惕徒有虚名的集体主义,集体利益要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脱离其抽象存在,舍己为民的精神不能成为当权者以权谋私的工具。
Riven :可以,但对象只能是自己,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随意支配他人的生命。
关于电影中的主题之一是否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都能成为庇佑苍生的神:
Yihan:不现实,要有能力(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想法一样,很明显不现实)。
Riven:不现实,每个人的眼界不同,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做好自己的部分而忽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那么整体的结果不一定会好,需要有一个眼界高于大部分个体的人来协同安排。
(Hope there’s no more displaced and no more injustice in the world.)
关于姜子牙该不该劈断天梯:
Yihan:应该,姜子牙劈断天体,从此绝地天通,是为了解放人类,使之自由,让他们自己能自治。
Riven:不应该,静虚宫当然不应作为人间的主导者,但是人间也必定仅仅是三界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能力最弱小的一个部分,想要人间单独存在而同时又要为三界平衡作出贡献是不现实的,那么静虚宫可以作为人间的一个监督者,两者之间不该有过多的联系,更不该有隶属关系,但是适量的联系又是必要的。缺乏了这个监督,人类的发展也有可能入歧途。
(God is upon them all, everyone is just an individual.)
关于电影背景问题,妖需不需要“封神登天”?
Yihan:在电影的设定下需要,它完成了天尊给她的交易,也应该得到报酬。
Riven:不需要,“你做你的众神之长,我做我的百妖之王”,本就不同的两个体系没有必要拿来比较,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根本没有必要把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当妖需要通过“封神登天”来获得认可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神、人、妖之间的势力已经不平衡了,混乱和战争也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不平衡引发的。
我们把这些讨论放上来呈现给大家,就是想说明,如此立意已经自证,《姜子牙》不是一部面向儿童的电影,它更适合已经有一部分涉世经验的观众,已经有了成型价值观的观众,而这样的定位显然是对传统国漫概念的一种突破。由此看来,随意给这样的一个作品扣上烂片的帽子,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我们站在这个价值观的高度上,再来看人物,实际上我们就是在俯视角度上,所以《姜子牙》的整个故事更像是一部神话史诗,而并非人物传记,那么对于一部史诗来说,事件才是最重要的,而人物性格观念的变化相比于整个事件来说,则是微小的、次要的,姜子牙在故事里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一种价值取向。所以《姜子牙》的人物塑造被它的体裁限定了,要想建立一个辐射广泛、内容复杂、延续绵长的世界观,就必定要花费大量篇幅,那么就必定不会有太多的空间去兼顾人物塑造。而观众对它的反馈之所以不满突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电影,尤其是动漫电影,有一种偏向于人物传记的设想。在此基础上,《姜子牙》本身在剧情方面的缺陷又加重了观众预期没有被满足的负面感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哪吒》教会我们的道理:打破成见。结尾彩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姜子牙》还会有续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整个系列的第一部,也就是说,不管是剧情还是人物都还有空间去发展,或者说弥补现况的不足,但无论如何,关注事件的侧重点将会贯穿整个系列电影。作为观众,我们不妨放下对第一部的观感,也放下自己的期待,站在续集电影本身所选取的角度,去审视它想表达的什么,又是怎么表达的。《姜子牙》的故事本身就建立在思考上,它自然也需要观众去思考,更需要观众跟着它的引导亦步亦趋的思考。至于评价好坏,让我们暂且保留意见,在整个系列结束之时再来表达。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Yihan Yuan, Yuyang Wu, currently based in Shanghai, China.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yy3685@nyu.edu, yw4562@nyu.edu to get in touch.
Photo Credit: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