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星期以来,不少上纽大和NYU其他校区的同学对“Go Local”的相关政策发出了疑问。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同学也对上纽大学生和选择“Go Local”的学生之间该怎样相互融合发表了看法。上海纽约大学学生事务部主任David Pe针对这些疑问和看法作出了回应。
一位来自纽约校区的大三同学表示:“担心上纽大的校园容纳不了这么多学生。即使另外租用办公楼,图书馆等设施仍然需要共用。另外,上纽没有足够的选课。我读的是中国人的热门专业数学经济,即使这样,我依旧选不满四节课。据我所知,纽约的酒店管理、文学等专业的一些同学依旧因为没课而选择了gap year。”
除了选择Go Local的学生,原本便在上海纽约大学生活学习的同学们同样对这一政策有着疑问和顾虑。来自上纽大的Deski同学表示:“在朋友圈,我看到有同学表达了对其他校区学生无法融入现有学生群体的担忧;新人面对本地已经形成的小圈子,也会遇到人际交流上的问题。另外的误解可能会集中在学习资源方面,可以预见的是,大量学生进入上海校区难免会导致资源分配的问题。”
据上海纽约大学官网介绍,学校已经选定7000平米的WeWork空间为学生提供额外的教室和学习空间,位于陆家嘴新梅联合广场(九号线商城路)和富汇大厦(二号线东昌路)。这两个地点距离上海纽约大学在世纪大道的教学楼都仅有地铁一站路的距离,并且可步行到达。这些区域将作为学校的临时扩充校园。
“上海纽约大学和Go Local的学生都可以进入这些区域上课、学习、与教职人员见面。我们正在安装NYU网络,建立同样的打印系统,并保证所有的校内运转都将遵守上海纽约大学的标准,包括保洁人员和来自公共安全部的安保人员。” David Pe 告诉OCA记者。
另一位来自纽约校区的大一新生Claire表示:“我把‘Go Local’看成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折中方案,对于新生来说可以算是进入大学时的短暂缓冲,加上新生在选课上的优先地位,总体上体验还是不错的。现在最大的期待是Go Local的选课系统可以尽快开放,能让我们选择一些NYUSH或者是上海新开设的线下课程。”
针对学术和教学方面的疑虑,David Pe 回答道:“Go Local的学生们目前和他们原校区的学术顾问以及上海纽约大学的学业咨询顾问团队共同计划他们的课表。学生们会采取线下面授课和原校区所提供的线上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来满足学位要求。如果有多余空间,Go Local学生也可以加入上海纽约大学的课程。” David Pe还补充道:“如果对‘Go Local’选项下提供的课程感兴趣,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可以与他们的学术顾问讨论是否可以选择这些课程。”
为了应对下学期大量的来访学生,不久之前,“上海纽约大学员工招聘”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招募短期全职员工的公告:“为确保新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开放一系列短期全职岗位(8月份起为期六个月)。”学校本次的招募岗位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学术资源中心教学技能经理,学术事务部学业咨询顾问、学术事务部助理等。
对于”Go Local”的同学是否能够参加上纽大的课外活动,David Pe表示,这一切都首先要取决于上海市政府对于持续防控疫情的指导意见。“大部分课外活动仍将以线上方式进行,只有部分无法在线上进行的活动会被允许在线下进行。” David Pe 向OCA介绍了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相关安排,“尽管上海的日常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我们作为一个集体仍将严格遵守戴口罩、手部消毒与保持社交距离的规定。因此,大规模活动基本不可能在线下举行。我们将会在学期开始前对情况进行更新和说明。”不过,为了帮助来自NYU其他校区的同学尽快融入在上海纽约大学的生活,学校将为”Go Local”不同年级的同学分别组织Orientation活动。
除了对学术、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方面的问题之外,不少同学也对上纽学生和“Go Local”的学生能否有效融合,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提出了许多想法。事实上,OCA上周末关于“Go Local”政策的一篇新闻报道就在同学们之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上篇报道发出后,有读者提出,报道中对于受访者观点的表述不够完善,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另外,报道并未能在呈现不同声音的同时,提供其他政策相关的有效信息。对此,OCA记者对上篇报道的受访者进行了回访。其中,来自纽约校区的Matthew对之前的回答补充道:“我个人觉得Go Local与上纽大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大家对Go Local教学质量的疑惑并不是对上纽大的不信任,而是对Go Local这个临时上马的项目有疑问。”
“我觉得能让大家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好事,只要是理性的、有逻辑的观点,都是可以接受和值得我们反思的,”来自纽约校区的Claire表达了她的看法,“写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引发自己和更多人的思考和进步,我觉得有争论和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来自上纽大的Vincent表示:“个人觉得Go Local学生和上纽学生之间的误解并不是群体之间的,而是部分上纽学生和部分Go Local学生有误解。我通过Go Local的群认识了挺多新朋友,他们也挺期待来我们学校的。”
提及对各校区同学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多位受访者都表示这主要源于双方对彼此仍不够了解。来自上纽大的Aubrey同学表示:“我觉得根源还是在于信息的传递,包括传递的及时性以及广泛性。”除此之外,Claire表示,不同校区间的学生缺乏交流以及信息不对等也是因素之一,“原本不同校区间的交流就并不充分,不同学生群体获得的Go Local政策的信息也并不对等,因此大家也就很容易带着对‘拒绝变化’的焦虑而对于其他校区的学生们产生本可避免的误解和排斥。”
对此,Deski同学提到:“我认为任何一方的同学都应该有能力理解对方的处境,不可调和的误解是极为有限的。”同时,她也表示产生“误解”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对资源匮乏的担忧:“想象一下,假如校园空间翻了数倍,足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误解的可能性或许会降低许多。”
对于缺乏了解与沟通的现状,大部分上纽大和“Go Local”的同学都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在彼此之间增进了解,也对“误解”的消除抱有积极的心态。来自纽约校区的一位大四同学表示:“大家来上课之后能和上纽同学有交流,情况会变好的。”来自上纽大的Deski说:“本地的学生可以积极行动起来,帮助Go Local的学生适应新环境:像orientation时那样介绍吃喝玩乐的最佳去处,提供关于高效学习的建议,诸如此类。”
谈到上篇报道在同学们之间引起的争议,OCA主席范思诚表示:“上篇稿件的创作过于追求速度,我们对有些背景信息掌握不充分,没有意识到有一些词句可能会产生歧义,加上呈现出来的信息不够完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对此我们很抱歉也很愧疚。”
事实上,在此事件之后,OCA已经开始着手制作《出版指南》,用来规范之后的创作以及发布流程。针对许多同学提到的匿名问题,OCA今后会在保证新闻内容属实性的前提之下,对于部分有争议性的话题,一定会给予受访人匿名回答的选项。
“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呈现事实。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读者的解读方式也有很多种,通过新闻报道来引起读者之间的广泛讨论也是新闻工作的目的之一,”范思诚补充道,“当然,媒体也要对所在的community负责,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
OCA中文部部长郑鸣谦表示:“我们希望能通过后续报道来进一步完善信息,解开大家的一些疑虑。在后续报道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回访了上篇稿件中的每位受访者,进行了更广范围的采访,并基于大家的回答向校方征求官方回应。”另外,关于上篇稿件中引起争议的部分内容,她表示:“其实接受采访的几位Go Local同学本身都并无恶意,整个采访过程也很愉快,但是由于信息呈现不够完整,才导致产生了误解。对此,我们向受访者们也表示抱歉。”
OCA记者向David Pe询问校方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促进双方的交流融合,他回答道:“学生们有望通过一学期的学术交流和课外活动而自然地融合。学生们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彼此当作来自NYU同一校区的同学相处,而不是分为各自的群体。每个人都应该展示出自己的‘Violet Pride’。”
This article was jointly reported byJie Min, Jingyuan Cai, Mingqian Zheng, Sicheng Fan, Xin Sun.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managing@oncenturyavenue.com to get in touch.
*本篇报道中部分同学选择匿名回答,如对信息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managing@oncenturyavenue.com
Photo Credit: NYU Shanghai Facebook